忠正教授對時事經濟的評論及看法

忠正教授對時事經濟的評論及看法
忠正教授對時事經濟的評論及看法

網頁

2011年10月18日 星期二

人類將在二、三千年內滅絕?(林忠正)


人類什麼時候會滅亡?有人認為,如果核子大戰爆發,人類社會就會滅絕。也有人認為,來自太空巨大的隕石擊中地球時,人類就會像恐龍一樣滅絕。也有一些人認為,人類無止盡地揮霍自然資源和污染環境,也會邁向滅亡。當然,也有科學家認為,地球上漂浮的各大陸塊,如果再次碰撞一起,也會招來人類的滅絕。現在有人提出一種新的看法,不必藉由外力、戰爭或資源耗竭,人類會因自己的生育率下降,而在數千年內絕子絕孫。

一、人類生育率不斷下降

根據聯合國的統計資料,全球已有83個國家,包括歐美所有的先進國家以及許多新興國家,都發生生育率下降到替代水準之下了,也就是每一個女人一輩子當中,生不到一個女兒的水準了。每一個女人如果平均都可以生一個女兒,代表人口剛好可以處在替代水準,長期下來人口就會不增不減。香港的情形最嚴重了,每一千個女人一輩子只生了547個女兒,她們下一世代的女人一輩子所生的女兒就剩299個女兒了。這樣推算下來,經過25個世代,不必等到八百年,香港人就絕跡了。當然,這種推算並沒有考慮到香港移民進來的人口變化。台灣的情況也沒有比香港好到那裡去;台灣若沒有外來的移民,再八百年左右,也會出現人口滅絕的狀況。

二、人類滅亡前,經濟將先破產

更有趣的是,我們依據各國的生育率的變化,都做它們未來人口的推估。我們會發現人數最多的中國人,到了西元3,400年也會從地球上消失;德國人、義大利人、日本人、俄國人、和西班牙人則提早到一千年消失。其實生育率持續下降不只是人類存亡的問題,在人類滅亡之前;它就會帶來人口老化的問題,例如養老以及醫療等社會福利支出,先會造成政府財政負擔暴增,而且勞動力大量不足…等嚴重的經濟問題。因此,人類社會將先破產。

(本篇原始資料取自於經濟學人週刊及其他相關報導,再依據筆者之觀察或想法以及台灣現況撰述而成)100-9-27

投資中國股市和人民幣要謹慎(林忠正)


最近有三位中國學者研究中國境內上市公司違法醜聞及股價的關係。他們分析了數百件上海和深圳的上市公司,從19972005年的不法醜聞,發現財務報表做假、侵占和淘空、以及回扣等不法事件,都會造成這些中國上市公司像先進國家的情況一樣,引發股價的崩盤。如果是財報做假被抓包,中國上市公司在事件發生前後6個月內的股價,平均會跌9%左右。但是,中國上市公司如果涉及官員受賄或盗取國家資產,股價就會大跌三分之一左右。



一、中國上市公司營運靠政治關係

在西方上市公司雖然也會發生一些不法醜聞,但是很少是因為製作假帳的原因。西方股市基本上是建立在契約關係上,資金的供需雙方都是依賴公正第三者查核的會計帳本上,才能進行公開發行和股票買賣的往來。但是,在中國上市公司、甚至一般公司的營運,卻是建立在公司的政治和社會關係上。所以,一旦涉及政府的不法醜聞發生,意謂著公司的政治和社會關係將會發生重大的折損,公司來自公立銀行低成本的資金、以及靠政治關係所取得的廉價土地、和高利潤的商業合約,都可能化為泡影,因此股價自然會大跌。此外,中國的執法機關對於上市公司做假帳、或傷及投資大眾的不法事件很少有所追究。不過,一旦上市公司或一般公司涉及傷害國家利益、或政治利益時,中國的執法機關下手就絕不留情,甚至會嚴厲地加以擴大打擊。這種邏輯恐怕是西方投資者,難以理解的中國特有政治現象。



二、中國海外上市公司假帳多

也就是因為中國執法機關和法院捍衛的,不是一般投資大家的權益,而是國家的利益。許多中國在海外上市的公司依循中國的習慣,在國外仍然大玩泡製假帳的騙人遊戲,一點也不擔心它的嚴重性。在他們心目中,做假帳只是一件的稀鬆平常的小事一樁;沒想到在加拿大上市的嘉漢林業公司(Sino Forest)被爆料出,虛列營業收入和誇大林業面積的假帳一事,就迅速演變成喧然大波,股價從25.30加幣下跌到1.99加幣;目前還被罰停牌15天。其它被點名的中國海外上市公司的股價無不應聲而倒,且被證券機構嚴加查核。西方對於這種假帳醜聞的嚴重性和反應,的確是出乎中國人的意料;而中國海外上市公司膽大非為,做假帳的行為,也是出乎西方人之意料。這就是商業和政治文化的中、西差距吧!



三、香港人民幣業務獲利有限

投資中國的股市,必須留意中國特殊的政治和商業文化,不能完全相信公司的財務報表,至於投資中國的人民幣,也一樣要注意中國的外滙政治。香港是人民幣海外的拆放中心,目前香港各銀行大約擁有近6,000億人民幣的存款,但是只能放貸出去110億的人民幣,占香港各銀行手上人民幣的2%而已。人民幣的業務帶給香港金融業,到目前還是一場中看不中用的虧本業務。難怪最近中國在香港發行200億人民幣的中國政府債券,香港各銀行在人民幣貸放無門的壓力之下,只有搶購人民幣債券。債券價格因而狂颷,以致於年利率只有0.6%。這個利率比美國國債還低。香港搶購人民幣債券的盛況,看起來就像一場象徵人民幣光榮的慶典,其實是反應香港金融界處在『無魚,蝦也好』的苦境。為什麼會這樣呢?



四、人民幣的流通是單行道

簡單的講,人民幣流出中國之後,要再流回中國境內,必需得到中國政府的特許。所以,在香港的6,000億人民幣絕大部份沒有管道可以回到中國境內。沒有中國政府的特許,香港的銀行也不能將這些錢,借給中國境內的廠商和資金需求者,來賺取利息;也不能拿回中國去投資中國股市、債市和任何人民幣計價的金融資產,中國政府只准人民幣出境,但不准入境的政策,使得人民幣的流通大打折扣,甚至無法成為區域性的國際流通貨幣。在海外投資人民幣,除了抱著人民幣存款,等待人民幣升值之外,在國際市場上極缺乏其他人民幣的金融資產,而無法有所收益。這是在海外投資人民幣必需留意的關鍵。這也是台灣銀行界,爭取開拓台灣為人民幣海外買賣或拆借市場的重大障礙。更何況,人民幣一向緊盯著美元,目前持有人民幣,不如持有收益的美元金融資產。要等到人民幣的外滙制取消了,人民幣做外滙準備、以及國際金融資產的時代,才會真正來臨!





(本篇原始資料取自於經濟學人週刊及其他相關報導,再依據筆者之觀察或想法以及台灣現況撰述而成)100-9-27


經濟政策的再反省(林忠正)


歐美先進國家自從2008年的金融風暴之後,經濟復甦的步調非常緩慢,大多還沒有回到金融風暴的產出水準,而且政府赤字與舉債卻不斷攀升,各國的失業率也仍然居高不下。在歐美政治圈裡,保守的右派勢力認為,政府財政府支出的效率遠不如私部門的支出效果;『大有為政府』的龐大支出預算和赤字是造成經濟衰退的主因,所以主張積極刪減預算,降低政府的赤字,才能恢復經濟成長的動力。在保守政治勢力抬頭之下,各國現在紛紛走向財政大幅緊縮的方向。



一、央行的角色問題

另一方面,這二十多年來歐美各國的中央銀行,一直是以打擊通貨膨脹為貨幣政策的主要目標。目前歐美先進國家的通貨膨脹率都不高,但是這幾年經濟成長率陷入低潮,財政緊縮再加上被動的貨幣政策,不少經濟學者擔憂,西方世界的經濟成長會因此衰退,甚至再陷入停滯成長的泥沼之中。



面對經濟成長的困境,在政府支出的效率和精緻度上,也出現了不少檢討和創新措施,例如美國政府決定設立公共建設銀行,從事投資和評估公共建設的必要性及成本效益,並且積極補貼和私人企業和各地方的社區大學,合辦建教合作和就業訓練。一方面可以提高勞工的技術水準;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就業人口,減少社會福利和救濟的支出。這些新的財政支出措施總比社會福利和失業救濟的消費性支出,在提高產出水準和就業方面,具有更多的積極作用。尤其美國著名勞動經濟學家克魯格進入白宮,勢必加強就業計劃的財政政策。在貨幣政策上,最近也開始出現一些批評央行的角色問題,也就是中央銀行的政策目標應該(消極)維持物價平穩,還是(積極)提升經濟成長率?



這是個經濟學上的老問題。最近經濟學界有人又開始主張央行的積極角色,主張在經濟衰退時增加貨幣供給,刺激總需求的成長。這時候央行寧願犧牲物價的平穩,容許通貨膨脹率的適度增加,也不要讓經濟衰退。相反的,中央銀行在景氣繁榮時,貨幣政策則應集中在維持物價的平穩,以緊縮的貨幣數量來壓制景氣上揚時的物價上漲。道理上,說起來似乎很簡單;實務上,做起來則是困難重重。



二、央行積極貨幣政策的實務問題

在實務上,國內生產毛額(GDP)的測量需要幾個月的落差,才能被統計出來;而且事後還經常需要更正。這些先進國家的景氣榮枯,在經濟成長率上面的差距,常常只有一、二個百分點。統計上的誤差和精確度,都足以影響中央銀行對景氣判斷的對錯,因此控制貨幣數量的擴張或緊縮,也很容易隨著發生錯誤。此外,貨幣供給政策的改變,到底需要多少時間的落差,才能傳達到總需求面的增減,恐怕也需要詳細研究。貨幣政策在時間上的效果,如果相當緩慢,反而會造成景氣政策的錯亂。例如景氣已經復甦了,先前貨幣擴張政策的效果才出現,這時反而會造成通貨膨脹的惡化。



還有民眾和企業也不是笨蛋,一定會採取通貨膨脹的對策,將預期的物價上漲率包含在經濟的供需決策之中。這也會讓中央銀行的貨幣擴張政策失效。這就是說,中央銀行的貨幣數量膨脹政策要產生效果,就要出乎民間的意料,而來不及有對策。既然中央銀行已有確定的政策目標,在不景氣時盯住名目的國內生產毛額(GDP)的成長率,就不可能出乎民間的意料。所以,貨幣理論的泰斗芝加哥學派乾脆就主張,貨幣數量的成長率應該維持中性的角色,事實上也是二十多年來各國中央銀行奉行的準則。



三、通貨膨脹是解決國債問題,但後遺症多

以現在的局勢而言,美、日兩國零利率的貨幣環境,似乎就是處於經濟學教科書所形容的流動陷阱。貨幣寬鬆政策只會帶來更多金融資產的泡沫,對於促進實質的物資、生產和就業都已經失效了。如果要回到凱因斯學派的主張,這時候只有政府支出和赤字的擴張,才能將經濟成長從流動性陷阱中拯救出來。但是,各國每年巨額成長的財政赤字,已經造成政府的債台高築,不少政府的國債信用都步入危機了。這真是兩難的局面,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奇(BBernanke)在未就任前,曾建議日本中央銀行以大幅度的貨幣膨脹(大量印製鈔票)政策,一舉解決日本經濟成長的停滯、以及巨額的政府和私人債務問題。也許未來有一天,我們可能被迫要走上這步棋,一次性地解決經濟成長緩慢和各國的債務危機,但最好還是要找出其他的解決方式,避免這種充滿重分配問題的電擊療法。



(本篇原始資料取自於經濟學人週刊及其他相關報導,再依據筆者之觀察或想法以及台灣現況撰述而成)100-9-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