忠正教授對時事經濟的評論及看法

忠正教授對時事經濟的評論及看法
忠正教授對時事經濟的評論及看法

網頁

2011年10月18日 星期二

經濟政策的再反省(林忠正)


歐美先進國家自從2008年的金融風暴之後,經濟復甦的步調非常緩慢,大多還沒有回到金融風暴的產出水準,而且政府赤字與舉債卻不斷攀升,各國的失業率也仍然居高不下。在歐美政治圈裡,保守的右派勢力認為,政府財政府支出的效率遠不如私部門的支出效果;『大有為政府』的龐大支出預算和赤字是造成經濟衰退的主因,所以主張積極刪減預算,降低政府的赤字,才能恢復經濟成長的動力。在保守政治勢力抬頭之下,各國現在紛紛走向財政大幅緊縮的方向。



一、央行的角色問題

另一方面,這二十多年來歐美各國的中央銀行,一直是以打擊通貨膨脹為貨幣政策的主要目標。目前歐美先進國家的通貨膨脹率都不高,但是這幾年經濟成長率陷入低潮,財政緊縮再加上被動的貨幣政策,不少經濟學者擔憂,西方世界的經濟成長會因此衰退,甚至再陷入停滯成長的泥沼之中。



面對經濟成長的困境,在政府支出的效率和精緻度上,也出現了不少檢討和創新措施,例如美國政府決定設立公共建設銀行,從事投資和評估公共建設的必要性及成本效益,並且積極補貼和私人企業和各地方的社區大學,合辦建教合作和就業訓練。一方面可以提高勞工的技術水準;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就業人口,減少社會福利和救濟的支出。這些新的財政支出措施總比社會福利和失業救濟的消費性支出,在提高產出水準和就業方面,具有更多的積極作用。尤其美國著名勞動經濟學家克魯格進入白宮,勢必加強就業計劃的財政政策。在貨幣政策上,最近也開始出現一些批評央行的角色問題,也就是中央銀行的政策目標應該(消極)維持物價平穩,還是(積極)提升經濟成長率?



這是個經濟學上的老問題。最近經濟學界有人又開始主張央行的積極角色,主張在經濟衰退時增加貨幣供給,刺激總需求的成長。這時候央行寧願犧牲物價的平穩,容許通貨膨脹率的適度增加,也不要讓經濟衰退。相反的,中央銀行在景氣繁榮時,貨幣政策則應集中在維持物價的平穩,以緊縮的貨幣數量來壓制景氣上揚時的物價上漲。道理上,說起來似乎很簡單;實務上,做起來則是困難重重。



二、央行積極貨幣政策的實務問題

在實務上,國內生產毛額(GDP)的測量需要幾個月的落差,才能被統計出來;而且事後還經常需要更正。這些先進國家的景氣榮枯,在經濟成長率上面的差距,常常只有一、二個百分點。統計上的誤差和精確度,都足以影響中央銀行對景氣判斷的對錯,因此控制貨幣數量的擴張或緊縮,也很容易隨著發生錯誤。此外,貨幣供給政策的改變,到底需要多少時間的落差,才能傳達到總需求面的增減,恐怕也需要詳細研究。貨幣政策在時間上的效果,如果相當緩慢,反而會造成景氣政策的錯亂。例如景氣已經復甦了,先前貨幣擴張政策的效果才出現,這時反而會造成通貨膨脹的惡化。



還有民眾和企業也不是笨蛋,一定會採取通貨膨脹的對策,將預期的物價上漲率包含在經濟的供需決策之中。這也會讓中央銀行的貨幣擴張政策失效。這就是說,中央銀行的貨幣數量膨脹政策要產生效果,就要出乎民間的意料,而來不及有對策。既然中央銀行已有確定的政策目標,在不景氣時盯住名目的國內生產毛額(GDP)的成長率,就不可能出乎民間的意料。所以,貨幣理論的泰斗芝加哥學派乾脆就主張,貨幣數量的成長率應該維持中性的角色,事實上也是二十多年來各國中央銀行奉行的準則。



三、通貨膨脹是解決國債問題,但後遺症多

以現在的局勢而言,美、日兩國零利率的貨幣環境,似乎就是處於經濟學教科書所形容的流動陷阱。貨幣寬鬆政策只會帶來更多金融資產的泡沫,對於促進實質的物資、生產和就業都已經失效了。如果要回到凱因斯學派的主張,這時候只有政府支出和赤字的擴張,才能將經濟成長從流動性陷阱中拯救出來。但是,各國每年巨額成長的財政赤字,已經造成政府的債台高築,不少政府的國債信用都步入危機了。這真是兩難的局面,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奇(BBernanke)在未就任前,曾建議日本中央銀行以大幅度的貨幣膨脹(大量印製鈔票)政策,一舉解決日本經濟成長的停滯、以及巨額的政府和私人債務問題。也許未來有一天,我們可能被迫要走上這步棋,一次性地解決經濟成長緩慢和各國的債務危機,但最好還是要找出其他的解決方式,避免這種充滿重分配問題的電擊療法。



(本篇原始資料取自於經濟學人週刊及其他相關報導,再依據筆者之觀察或想法以及台灣現況撰述而成)100-9-27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