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景氣偱環也是健康的市場機制
因為經濟活動中的各種角色實在太多了,每個角色都各有各的生產或消費特色。在市場上成千上萬的產品要在最短的時間內,完成生產和消費的完美撮合,絕對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。在任一時點上,任何商業生產和消費之間,一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。這種產銷差距,一方面會造成一些廠商的倒閉、員工失業、 或庫存過多過少的問題。另一方面,也可能發生新設廠房設備和增聘員工的情況。經濟學家常告訴我們,產品市場的供需(產銷)失衡,會帶動價格的漲跌,而帶動產量(能)的調整,最後供需會再度平衡了。問題是這個調節的過程需要多久的時間?有多少人要忍受多久的失業?民主國家和它的民眾願意給市場充裕的時間,自行調整嗎?答案常是否定的。
二、殺雞焉用牛刀
在已開發的歐美國家裡,政府經常為了避免景氣的衰退影響到選擇的變天,在這一、二十年來經常利用貨幣政策,降低利率來刺激經濟,造成了許多金融和不動產的資產。在2007年到2008年之間,金融和不動產的泡沫終於吹爆了。這些國家接著又大量運用財政赤字和貨幣數量鬆散(QE)混搭的撒錢政策,繼續刺激經濟活動,為的就是避免景氣衰退,帶來政局的變動。現在英國和美國的財政赤字都高達國內產值(GDP)百分之十以上,不少民眾和執政黨在這種情況之下,還是不願減少財政支出或提高稅收,來降低政府赤字,就是深怕景氣因而衰退。這些政客和部份民眾都以為景氣一旦恢復,就可以解決低利率過低和政府負債過多的問題。其實,在這些國家經濟政策的工具,無論是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都被濫用了到極點。現在怎可能在這麼低的利率水準之下,再祭出有效的貨幣實鬆政策?政府債務都已經在這麼高的水準,如何能再大幅增加財政赤字的支出呢?這些老招只會進一步打擊市場的信心而已。歐美這些高債務的先進國家,經常為了對抗小型的經濟衰退,就不惜持續地祭起牛刀殺雞,現在反而將自己避到牆角,以致於政策選擇的空間就越來越少,就像一個人不舒服,沒有對症下藥,就經常吃各種抗生素,一生起病來,問題就大條了!
三、西歐和美國經濟會不會日本化?
西方國家的選舉制度常讓政治領袖淪為民意傀儡,不但不敢做出能夠走出危機的改革性決策,反而沈耽於簡單又媚俗的財政赤字擴張政策和貨幣數量寬鬆政策,總認為這兩種撒錢政策就是經濟復甦的萬靈丹。任何人都知道歐洲和美國的失業率偏高,都接近10%,就是因為勞動成本(薪資和福利)相對過高,競爭力不足。但是當家的政客誰願意為了十分之一的失業窮人,而去得罪其餘百分之九十既得利益的選票。日本二十多年前資產泡沫後,日本政府就是不願意進行經濟制度的改革,而一直拖延至今,問題還是沒有解決。日本二十多年來的零利率和高達國內產值(GDP)百分之二百的國債,加上房地產泡沫化後私人負債累累,反而造成日本人不敢花錢,國內消費市場長期低迷不振,逼得日本的經濟成長陷入了長期停滯的泥沼之中,動彈不得。雖然有日本這種活生生的慘痛例子,但是我們還是要擔心,西歐和美國的經濟會不會走向日本的後塵?
(本篇原始資料取自於經濟學人週刊及其他相關報導,再依據筆者之觀察或想法以及台灣現況撰述而成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